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表界面催化:从模型构建到机理认识
报 告 人:傅钢 教授
单 位:厦门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上午10:00
报告地点:稀土大厦202
报告人简介:
傅钢,现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入选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并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是纳米表界面催化的理论研究,主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实际复杂的催化体系中抽提模型,深入研究复杂催化体系表界面电子结构及其协同催化机制。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R3),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Science(3篇)、Nature (1篇)、Nature子刊(8篇)、 J. Am. Chem. Soc. (4篇)、Angew. Chem. Int. Ed.(3篇)、Chem (2篇)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为WIRE Comp. Mol. Sci.撰写综述1篇,并合作编撰《碳基能源化学》。
报告摘要:
理论催化是从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解释已有实验现象,还可以提供实验难以获取的过渡态及活泼中间体等关键信息,进而有效指导催化剂的优化和设计。由于实际催化剂体系的组成、表界面结构、尺度等多样性和复杂性,活性中心结构不明确,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理解催化反应机制极具挑战性。传统的催化理论模拟一般采用简化理论模型。由于缺乏化学真实性考量,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很难被实验证实。通过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真实催化剂地理论模型构筑原则,包括,对氧化物载体晶相及表面地合理选择,表面配体的结构、电荷、配位等合理性考虑。对于金属模型的尺度、形貌、表面原子排列等,还需要考虑边角位的影响,构筑能合理描述纳米表界面催化剂模型还需考虑晶界处的电荷平衡、界面弛豫形变、以及界面或表面配体诱导相变等。
欢 迎 参 加
中白先进材料与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