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高时空分辨的长时单粒子示踪
报 告 人:刘 倩 研究员
单 位:复旦大学化学系
报告时间:2024年12月7日9:00(星期六)
报告地点:稀土大厦203
报告人简介:
刘倩博士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7年,进入在哈佛大学医学院/MIT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进行研究。2019年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从事单分子/粒子成像的研究,包括基于稀土上转换的单粒子成像、超分辨荧光成像、以及单分子示踪等。近年来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身份在多个期刊发表论文,其中包括Nature Photon.,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SCI他引7000余次。
报告摘要:
单分子成像技术是可视化细胞内生命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常规的单分子成像多基于有机染料或者荧光蛋白,很容易发生光漂白,难以获得长时间的单粒子示踪。我们发展了硫代的方法提高荧光探针的光稳定性,延长单粒子示踪的时长。进一步利用在超分辨成像中光活化概念来提高单粒子示踪的通量,延长观测时常,获得了对于膜蛋白活性的原位检测。我们提出发展以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探针作为标记物的单分子成像新方法-稀土上转换的单粒子成像,利用稀土上转换发光光稳定性好的特点实现长时间的单粒子示踪,另外利用上转换发光作为检测信号去除背景干扰来提高成像的质量,为单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我们通过活性壳层增强,拓扑结构调控和染料敏化增强的策略,将稀土上转换的单颗粒的亮度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并将发展的稀土上转换的单粒子成像的技术应用于神经元相关的轴突输运以及细胞膜蛋白的研究,获得长时间的、高信噪比的、实时的动力蛋白主导的单囊泡转运示踪,并利用统计物理学涨落定理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欢 迎 参 加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