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实验室新闻

实验室新闻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家钧教授、东北大学骆文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吴兴隆教授、吉林大学杜菲教授和徐吉静教授作客无机化学论坛系列学术报告

发表日期:2021-03-29来源:放大 缩小
   2021年03月25日,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明军研究员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家钧教授、东北大学骆文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吴兴隆教授、吉林大学杜菲教授和徐吉静教授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五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固态电池界面安全与先进成像分析研究、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优化与催化补钠雏形探索、电极材料功能属性的调制与剪裁、金属离子电池先进电极材料研究和外场辅助固态金属空气电池研究的学术报告。

 

  王家钧教授深入介绍用于理解固态电池界面结构和化学变化的各种新兴成像技术,尤其是每种成像技术如何解决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多个界面的关键挑战。并总结此类方法目前的技术优势和局限性,提出了最先进的同步辐射成像表征技术,并强调通过同步加速器成像的方法追踪界面的动态物理化学特性。此外,报告人还将展望固态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存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王家钧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负责人、曾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光源线站科学家。迄今已在Science,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i., JACS, Adv. Mater., Chem.等高影响力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覆盖电池安全、电化学、同步辐射成像等多个基础和工程应用领域。  

王家钧教授作报告

  骆文彬教授基于钠元素储量丰富、经济效益高和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等众多优点而备受瞩目,钠离子电池被认为在基于电网的储能系统中最具发展前景。在长期的研究报道中,SIBs如何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和优良的循环寿命仍困难重重。骆文彬教授提出催化补钠雏形探索,报告后,与在场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和技术交流,并耐心解答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骆文彬教授先后入选国家青年项目人才称号、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称号,现任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能源电化学与城市矿冶金研究所所长。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Adv. Mater.、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Catal.、Small、J. Mater. Chem. A等,其中4篇被评为ESI 高被引文章,5篇被评为当期封面文章。

骆文彬教授作报告

  吴兴隆教授基于对新能源电池材料的思考,介绍了提高磷酸铁锂的几种策略,如何在实验室内实现研究思路以及最终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针对锂离子电池废旧正极材料,通过简单的化学方法,由废旧的锰酸锂氧化物正极出发,设计合成了稳定的磷酸锰铁锂等磷酸盐正极材料,并重新应用于高比能锂离子电池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该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地再利用了正极上的锂、锰等全部金属元素,还将原本通常以二氧化碳等形式排放而容易引起环境污染的粘结剂和炭黑等废料,转化成了磷酸正极中的碳导电网络,实现无污染化再利用。吴兴隆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研究论文110多篇;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0次,H指数为55;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和吉林省科技厅等研究课题。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杜菲教授为吴兴隆教授颁发讲座纪念牌

  杜菲教授研究团队针对钠(钾)离子电池研发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开发了系列“钠的快离子导体型(Na SuperIonic Conductor)”材料,实现了容量与倍率性能的协同提升。并将该研究策略反哺于锂电池的研发中,提出通过设计“锂的快离子导体型结构”来提升负极材料的离子传输性能的研究方案,开发了一种新型钙钛矿结构材料La0.5Li0.5TiO3。打破了只有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才能提升性能的传统认知与桎梏,为La0.5Li0.5TiO3材料的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菲教授,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InfoMat 杂志青年编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Nat. Commun.,Phys. Rev. Lett.,Adv. Mater.,Angew. Chem. Int.Edi.,Adv. Energy Mater.等。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18年J. Mater. Chem. A杰出审稿人。

杜菲教授作报告

  徐吉静教授针对限于空气正极反应动力学慢和电解质稳定性差等问题,金属空气电池潜在优势难以发挥,能量转换效率、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方面距离实用化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使用“外场辅助”提升金属空气电池反应动力学的新策略,为提升电极反应动力学提供新思路。并开发出多种外场辅助电催化剂材料,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基于以上关键材料的研发,成功构建了外场辅助固态金属空气电池新体系,电池可在极寒和极热环境中实现-73 oC~150 oC的宽温稳定工作,电池综合性能稳定且安全可靠,拓展了金属空气电池在传感器、军工和航天等特殊使用场景中的应用。徐吉静教授,曾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18年)和吉林大学学术带头人(2018年)等荣誉或奖项。近5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被他引5000余次,12篇论文入选 ESI 高引论文,个人H指数32。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吉林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吉林省“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科研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周敏研究员为徐吉静教授颁发讲座纪念牌

  

附件: